2025年10月25至26日,由台湾娱乐城(简体版)官方网站
德语系携手复旦大学奥地利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举办的“奥地利文学在中国”202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将近二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会议的工作语言为德语。
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世纪的彼得麦耶时期,奥地利文学就表现出了其独特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维也纳现代派”为代表的奥地利文学更是展现出了空前的繁荣。随着洋务运动时期对外国文学的译介,最初一批奥地利作家被译介到中国,例如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fmannstahl)、巴尔(Hermann Bahr)等。战后奥地利文学仍然在德语文学中举足轻重,更为重要的是重新确立了本民族的文化独立性。在改革开放后,以卡夫卡(Franz Kafka)和茨威格(Stefan Zweig)为代表的奥地利文学作品在中国掀起了译介热潮。直到今天,卡夫卡、穆齐尔(Robert Musil)、布洛赫(Hermann Broch)、罗特(Joseph Roth)、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等人的作品依然热度不减,持续为奥地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提供新的典范。
本次学术会议以“Österreichische Literatur in China: Über Sagen und Legenden”(奥地利文学在中国——传说与传奇)为主题。奥地利这个占据独特地理位置的中欧国家,不仅因其壮丽的山河美景、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还因其民间传说与传奇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本身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符号,文学作品中关于维也纳文化、音乐、绘画和建筑等方面的描写更是将维也纳的传奇历史推向了极致。
10月25日上午,2025年“奥地利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娱乐城(简体版)官方网站
会议室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台湾娱乐城(简体版)官方网站
院长张世胜教授致欢迎辞,北京理工大学王彦会副教授和萨尔茨堡大学Renate Langer女士分别做大会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共设立四个分会场,分别由北京理工大学王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董琳璐、复旦大学李双志、西安外国语大学李莉主持。与会的专家学者紧扣奥地利文学的主题,分享了近期的研究成果。会议报告所涉及的时间跨度由古至今,文本类型包含小说、戏剧、报纸专栏文章和手册等,从文学、哲学、心理学、翻译学、接受学和跨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传说与传奇”主题在奥地利文学中的具体体现和深层内涵,展现了中奥两国长期以来的友好交流。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化国际交流刻不容缓,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离不开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在对奥地利文学的热烈探讨中,不仅涉及对奥地利经典作家作品中的传说和传奇探讨,如“施尼茨勒作品中的传说和传奇元素”“弗兰茨·卡夫卡对神话的现代诠释”“从古至今的水妖主题——鉴于水下文学中的一些传奇例子”,还涉及中奥两国的文明互鉴和跨文化交流,如“霍夫曼斯塔尔对中国文学与哲学的接受和重构”“从超自然怪物到文学母题:跨文化空间中的蛇”。此外,奥地利文学中的性别研究、流亡研究、空间研究也为本次会议增添了丰富性和别样的色彩。
闭幕式由复旦大学刘炜主持。汉堡传媒应用技术大学的Dominik Pietzcker教授重点介绍了奥地利奇幻文学作家佩鲁茨(Leo Perutz),热切建议大家更多关注这位“被遗忘的天才”,穆西尔(Robert Musil)、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和 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都对佩鲁茨推崇备至。
张世胜教授在闭幕辞里感谢了每一位与会专家和学者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分享,也对台湾娱乐城
德语系的会务组团队和志愿者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周到服务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在热烈掌声中,“奥地利文学在中国”202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共吸引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报名参会。其中国际学者包括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Renate Langer、汉堡传媒应用技术大学的Dominik Pietzcker教授以及意大利的Ester Saletta博士。中方学者主要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薛原教授、复旦大学的李双志教授和复旦大学刘炜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彦会副教授、张培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晏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贾晨副教授、崔涛涛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安尼副教授等。
对奥地利文学的研究还远未停止,中奥两国的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也还将继续,期待今后更多关于奥地利文学在中国的探讨,坚信人类文明智慧之光将在交流互鉴中持续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文:耿晨
图:李睿真
初审:于悦洋
复审:赵凯
终审:张世胜